淺談腕隧道症候群
「我的手好麻,麻到手都沒什麼力,都不太能做事。」、「晚上常常因為麻到很不舒服而睡不好。」小心!以上可能是腕隧道症候群的徵兆。
※成因
腕隧道是由腕骨頭及橫向腕韌帶所搭起像隧道般的洞口,其中有肌鍵、血管及神經穿過,當手腕的動作角度過大,腕隧道的壓力也跟著提升,若重複性的動作持續,讓肌腱過度摩擦而腫脹,易使得走在隧道中的正中神經遭到壓迫,因而出現正中神經支配的前三指的疼痛、麻鈍、被針刺的感覺。
患者常見的手麻狀況有時會發作於夜裡醒來的時候,患者常在疼痛、手麻時甩甩手或按摩一下,症狀會稍微減緩,但若置之不理且不適當的休息,腕隧道症候群會逐漸惡化,可能會造成肌肉萎縮及影響握力。
※危險族群
- 好發於40-60歲的女性。
- 重複、持續性做過度手腕屈伸的動作,如: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人、木工、廚師、家庭主婦等。
- 糖尿病、類風溼性關節炎、肥胖等。
- 手腕骨折或脫位。
- 懷孕的女性,但生產後就會症狀緩解。
※簡易自我評估
- 雙手手背相對互貼60秒,有麻、痛的感覺就需就醫檢查。
- 以手指輕敲手腕處,若有觸電的感覺,需就醫檢查。
※介入處理
- 注射類固醇。
- 由職能治療師做符合個人的副木,讓手腕保持自然狀態、避免過度角度的手腕動作,減輕腕隧道的壓力進而改善手麻木疼痛的狀況。
- 做正中神經滑動的手腕運動:
(圖片來源:Occupational Therapy for Physical Dysfunction)- 握拳,手腕擺正
- 手打開,手指伸直、手腕微上翹
- 大拇指向後伸展
手臂旋轉
另一手將大拇指向後伸展
- 調整姿勢,防止惡化及預防復發:
- 避免讓手腕長久處於彎曲、伸展或扭轉的姿勢,如:打電腦時應讓手腕保持在自然伸直的姿勢。
- 避免重複、持續性的大拇指及食指抓握的動作
- 可交替輪著左右手使用或定期讓雙手休息
- 找尋替代工具或省力工具
- 對保守治療介入效果不好、嚴重疼痛的人,可能就須進行手術治療。
若有症狀,應及早到醫療院所評估及治療,不要到無法忍受才處理,平日需注意姿勢減少不良的手腕姿勢並適度的強化手部及前臂的肌肉力量
(如下圖)。
※注意:急性期不可進行以下運動,需好好休息
手腕彎曲力量:前臂放置桌面,掌心朝上,將手腕向上提舉停留五秒再慢慢擺回手腕置中位置。
腕伸直力量:前臂放置桌面,掌心朝下,將手腕上翹停留五秒再慢慢擺回手腕置中的位置。
手部抓握力量:五指同時出力捏球再慢慢放開。
更多文章,請上FB實和復健骨科粉絲團!!
以上由連城實和復健診所 職能治療師 陳柔安 提供
更新日期:2017.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