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因性頭痛
你知道頭痛的原因可能與頸椎相關嗎?想知道不吃止痛藥也能改善頭痛的方法嗎?引起頭痛的原因有相當多種,其中,若是由頸部之肌肉骨骼系統所引起的頭痛,稱為頸因性頭痛(Cervicogenic headache)。其疼痛出現的範圍極廣,可能傳導至後腦勺、太陽穴、前額甚至是眼窩處。(見圖一)
(圖一,頸因性頭痛的症狀出現位置 )
國際頭痛協會在1988年將頸因性頭痛正式列入分類的一種,屬於『次發性頭痛』之一。研究顯示,有20%總人口曾患有此慢性疾病,表示全台灣約有500萬人曾受頸因性頭痛所苦。由於現代人長時間使用電腦或手機,頭頸部一直處於前傾的姿勢(見圖二),長期下來,會使頸椎失去原有的倒C曲線(見圖三),頸椎週邊的肌肉因而產生疲勞及緊繃,並使上肢出現縮肩提肘的不良姿勢。當我們的上頸椎出現關節活動度限制,或週邊的韌帶、關節囊、肌肉僵硬時,就可能產生肌筋膜的傳導痛,甚至刺激到頭部神經而引發症狀。
(圖二,頸部前傾之不良姿勢 )(圖三,頸椎正常的倒 C曲線 )
-
軟組織性:
由於枕骨下肌 (suboccipital muscles)和脊椎硬膜(spinal dura)之間有神經纖細結締組織連接著,當長期姿勢不良而引發枕骨周邊肌群或軟組織過於緊繃時,會牽扯到腦膜,進而影響到中樞神經系統,導致頭痛或暈眩。
-
關節性:
常見於頸部外傷(例:車禍--鞭索症候群、運動傷害、跌倒 );頸部退化(骨刺、頸部椎間盤突出、頸部椎間孔狹窄);頸椎關節錯位。導致枕骨神經受壓迫,引發頭痛症狀。
-
神經性:
傳遞頸部構造的感覺神經會和頭部感覺神經(如:三叉神經核)交會,若頸椎受到不正常的壓力,將影響到三叉神經核,而導致頭痛或臉部疼痛。
通常我們會在患者身上發現,其肩頸的後側肌肉、胸大筋膜出現緊繃;其上頸椎的深層屈肌、下斜方會有無力的情形;以及患者的頸部、肩部會有激痛點(trigger point)的出現。另外,有44%的患者會合併顳顎關節失調,例如:張嘴時會感覺卡卡的或出現聲響、疼痛的問題。
根據頸因性頭痛國 際研究組織的診斷:
主要因素
- 單側疼痛,且不會向對側轉移
- 頸椎活動度變差
- 會因為頸部動作(低頭、抬頭)或不當姿勢給予枕骨下區壓力而引發
- 伴隨同側的肩頸和上臂僵硬或疼痛
- 傳導痛會從頸部往前到後腦勺、太陽穴、前額、眼眶
- 疼痛程度中等,不會到頭痛欲裂的程度
- 疼痛發作時間長短不定
次要因素
- 女性(為男性的四倍,中年婦女居多)
- 頸部中度以上的外傷病史
偶發型因素
- 伴隨噁心、嘔吐、頭暈、畏光、畏聲、吞嚥困難、同側視力模糊
若符合其中四項以上,則會被診斷為頸因性頭痛。其中,主要因素的第3至第5點,為可信度較高的診斷依據。
儀器治療
- 熱敷:協助肌肉放鬆,促進循環
- 電療:協助肌肉放鬆,並達到止痛的效果
- 頸部牽引:協助肌肉放鬆,減緩肌肉緊繃的狀況
運動治療
若有疑問,請找治療師詢問!
做運動時若有症狀加劇或頭暈現象,請立刻停止!
- 伸展運動:每個動作停留10秒鐘,可重複10~15下
-
上斜方肌 (upper trapezius):以伸展左側上斜方肌為例,左手抓椅角不可聳肩,右手將頭往右側彎,加上頭往左下角旋轉的動作,感覺到微緊繃時停留 。(見圖四)
(圖四) -
提肩胛肌 (levator scapulae):以伸展左側提肩胛肌為例,左手抓椅角不可聳肩,右手將頭往側彎,加上向下角低頭的動作感覺到微緊繃時停留。(見圖五)
(圖五) -
胸鎖乳突肌 (sternocleidomastoid):以伸展左側胸鎖乳突肌為例,左手抓椅角不可聳肩,右手將頭往右側彎,加上頭往左上方旋轉的動作,感覺到微緊繃時停留。(見圖六)
(圖六) -
胸大肌 (pectoralis major):雙手抬起至90-90度,注意肩膀不可聳肩,面對牆角,身體重心向前移動,感覺到前胸位置有微緊繃時停留。(見圖七)
(圖七) -
頸部周邊肌肉群:手將頸部往前彎、兩側側彎、旋轉方向伸展,感覺到頸部肌肉有些微緊繃時停留。(見圖八、九、十)
(左:圖八)(中:圖九)(右:圖十) -
按摩枕骨下肌:此區域較敏感,使用輕的力道至感覺微痠 /緊感即可
-
躺姿,將小球置於枕骨下肌位置(手協助固定小球),給予壓迫,維持30秒。(見圖十一)
(圖十一) -
坐姿,雙手置於後腦勺大拇指頭髮與頸部交界(髮際線)上,以輕按壓或畫圓的方式按摩枕骨下肌,每個點5~10秒,可重複5次。(見圖十二)
(圖十二)
-
-
- 運動訓練
-
下斜方肌之力訓練(擴胸運動):想像兩側肩胛骨之間有顆球,欲把球夾緊的感覺,使肩胛骨向下向內夾,用力20秒,重複10次。(見圖十三、十四)
(左:圖十三)(右:圖十四) -
頸椎深層屈肌之力訓練(縮下巴):用力20秒,重複10次
-
躺姿,躺在毛巾上,做出縮下巴,將毛巾往床面下壓的動作。
(※注意並非抬頭的動作,見圖十五、十六、十七)
(左:圖十五)(右:圖十六)
(圖十七) -
站/坐姿,雙手握有彈性的帶子(或繩子)維持不動,彈性帶(或繩子)的方向須與地面平行,做出縮下巴的動作。
(※注意並非低頭的動作,見圖十八、十九、二十)
(左:圖十八)(右:圖十九)
(圖二十) -
頸椎穩定性運動:維持縮下巴的姿勢,避免聳肩或駝背,額頭頂住小球不動,雙手拉開有彈性的帶子(或繩子),過程中須維持頭頸部穩定不動,用力20秒,重複10次。(見圖二十一)
(圖二十一)
-
-
頸因性頭痛可說是新一代的文明病,想要徹底根除此慢症狀,除了加強伸展及肌力訓練以外,必須改善長期的不良姿勢。無論是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上班族,抑或是長期在書桌前讀書的學生,必須隨時注意頭頸部不可前傾,維持縮下巴的正確姿勢,避免上背部聳肩、駝背,並且每半小時要活動一下肩頸,才能真正擺脫頸因性頭痛的困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