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內容為實和復健診所所有,請勿任意轉載、複製或做商業用途,謝謝!!

腕隧道症候群的內視鏡手術

壹、前言

腕隧道症候群是一種常見的手部疾患,嚴重的患者可能出現半夜手麻無法成眠,甚至手部肌肉萎縮無力,經常打破碗碟的情形,最後不得不接受手術治療。

傳統的手術方法,是在手掌接近手腕部位,作一道數公分長的切口,藉由切開「橫向腕韌帶」(transverse carpal ligament),來紓解腕隧道內部壓力,而解除正中神經所受之壓迫。這種手術方式,因為所切開部位的組織解剖構造可以一覽無遺,自然較能期待完全有效的減壓效果,同時也較可避免誤傷周圍神經、血管等組織。但也因為傷口不小,又位在手掌部位,傷口疼痛、術後腕部無力、不適等症狀也較為明顯。猶有甚者,少數病患縱使在傷口癒合後,仍然有相當一段時間,會遺留手術部位壓痛的現象,而令人深感困擾。

其實,如果手術目的只是為了減壓,並不一定需要在手掌上切一道大傷口,因為真正想要切開的組織只有「橫向腕韌帶」而已。只要能安全無誤地將「橫向腕韌帶」完全切開,就可達到減壓目的,至於位在「橫向腕韌帶」上方的皮膚組織並不需要切割,內視鏡手術正可以符合這樣的要求。

利用內視鏡輔助的手術方式,透過腕部一個小於一公分的切口,就能達到減壓的效果,具有傷口小、美觀、疼痛輕、恢復快、避免日後傷口部位長期壓痛等優點,頗為理想。

貳、常用術式(圖一 常用術式的入口)

常用術式依照入口數目,可區分為兩種:

  1. 單入口術式(single-portal technique)

    單入口術式中,以3M公司開發的Agee Inside Job device較為普遍 。好處是內視鏡可以和切割刀刃同步移動,看到哪裡、切到哪裡,安全性極高,但缺點是價格昂貴,以目前健保給付之低,普遍使用的情形恐怕難以期待。

    單入口術式的切口,一般均開在手腕部位的遠端腕橫紋上(distal wrist crease),因為疤痕較不明顯。常用方法是在遠端腕橫紋上,緊臨著掌長肌腱的尺側,作一道約一公分的橫切口。進入腕隧道後,須先找到橫向腕韌帶的遠端邊緣,再利用倒鉤狀的刀刃,向腕側方向回拉,這種切法較為安全。有少數切割器械,須採行由腕側朝向遠端指側推割的切法,因為不易控制前進幅度,較為危險,最好避免使用。

  2. 雙入口術式(two-portal technique)

    採用雙入口術式者,以南依利諾州大學的Dr. CHOW為代表 。這種術式除了腕側的切口外,另外在手掌中心作另一切口,方法是先找到CARDINAL LINE和無名指正中線的交叉點,再往腕部退回一公分處,即是第二切口的位置。雙入口術式的腕部切口位置,與採行單入口術式時,也略有不同。採行雙入口術式時,因為內視鏡與刀子須同時分別自兩切口進出,兩切口的路徑有必要盡量呈一直線,因此,手腕要保持高度背屈的姿勢,同時,腕部切口須盡量靠近近端腕橫紋(proximal wrist crease)才好作。

    雙入口術式,因為位於掌心的切口,已間接限制了所能切割的遠端界限和切割方向,因此安全性自然較之單入口術式來的高。但是,雙入口術式也並非沒有缺點,因為除了要多一道傷口外,保持內視鏡與刀刃同步進退的技術也不是容易的事。

參、併發症(圖二 手掌的重要解剖構造)

由於腕隧道症候群內視鏡手術的基本原理,乃在藉由切開「橫向腕韌帶」,達到減壓之效果,並非直接處理受壓迫的正中神經。因此,如果正中神經的痲痹現象,是因為受到腱鞘瘤或其他腫瘤直接壓迫造成的,內視鏡手術即不適用。除此之外,相較於傳統術式,內視鏡總有以管窺天之憾,周圍神經血管無法一覽無遺,切割「橫向腕韌帶」是潛藏相當的危險性。常見的手術併發症如下 :

  1. 減壓不完全

    「橫向腕韌帶」的切開不完全會導致減壓不完全,這也是內視鏡手術最常受人質疑的問題。容易造成「橫向腕韌帶」的切開不完全的原因有幾項:

    1. 橫向腕韌帶的遠端部分切開不完全。

      通常因為害怕切到「表淺掌動脈弓」(superficial palmar arch)加上視野不清所造成。

    2. 橫向腕韌帶的中段表淺部分切開不完全。

      橫向腕韌帶的厚度並非一成不變,中段部分最為堅厚,常可厚達4-5mm,表淺部分容易切割不完全。

    3. 視野不良。

      當部分的橫向腕韌帶被切開後,原本被隔開的皮下脂肪會陷入腕隧道中,有時會阻擋視線。

    4. 根本進錯隧道。

      手掌接近腕部尺側,有一個由豆狀骨與鉤狀骨的鉤凸包圍形成的山谷狀構造,稱為GUYON CANAL,CANAL內有尺神經和尺動脈經過。少數醫師為了想讓前進路徑盡量靠近尺側,以避免傷及神經血管,反而誤入GUYON CANAL中,導致減壓手術根本作錯位置。

  2. 傷及動脈

    手術併發症中,以動脈的傷害最具震撼性。較容易受傷的動脈有二:

    1. 表淺掌動脈弓(superficial palmar arch)。

      表淺掌動脈弓的走向,和橫向腕韌帶的遠端邊緣略微平行,並且非常靠近。兩者最接近的位置大約在,中指與無名指兩指的第三指縫延伸線上,距離大概只有4-5mm左右。同時,這條指間假想線正好也是橫向腕韌帶的中間較為凹陷的部位。因此,在切開橫向腕韌帶的時候,如果不刻意控制切割的方向,刀刃常容易滑向此指縫延伸線上,比較會傷到表淺掌動脈弓。尤其,有些醫師不藉由內視鏡確認橫向腕韌帶的遠端邊緣,然後利用鉤刀往腕側拉割,而是利用推剪的方式,自腕側向指端方向切割時,更為危險。操作時須特別注意。

    2. 尺動脈(ulnar artery)。

      尺動脈通常走在GUYON CANAL內,較靠近鉤狀骨鉤凸的位置,但有時候在穿出CANAL時,尚可能跨越鉤狀骨鉤凸,而偏到鉤狀骨的橈側來 。換句話說,這時候的尺動脈將更靠近刀刃所要經過的路徑,而容易受到傷害。

  3. 傷及神經

    神經的傷害較為罕見,但有可能受傷的神經有三:

    1. 尺神經。

      尺神經穿越GUYON CANAL的路徑較偏向尺側,因此若非入錯隧道,一般而言並不易受傷。但是由於GUYON CANAL的口徑不大,一旦誤入,所產生的壓擠力量較不容易分散,尺神經即可能受壓傷。

    2. 指神經。

      正中神經在掌心位置有分枝和尺神經的分枝相連結,連結後形成指神經,路徑約在中指與無名指之間的第三指縫延伸線上 。與前述表淺掌動脈弓容易受損的場合類似,在切開橫向腕韌帶的時候,如果不刻意控制切割的方向,刀刃常容易滑向此指縫延伸線上,比較可能傷到這條神經。

    3. 正中神經。

      腕隧道的口徑相當大,基本上容量不小,通常置入器械時,並不至於造成神經傷害。但因為正中神經的路徑大約位於中指的正中線上,插入器械時,應保持在隧道尺側,儘量與之保持距離,避免直接碰觸,以策安全。

  4. 誤入GUYON CANAL

    誤入GUYON CANAL有可能造成的各種併發症,有如前述,玆不復贅。值得一提的是,在採行雙入口術式時,通常要求手腕保持在高度背屈的姿勢,使得神經血管承受更大的張力,萬一發生誤入現象,壓傷更為嚴重,須特別注意。因此本文建議,第一次將器械放入腕部切口時,應盡量避免腕部高度背屈的姿勢,較為安全。

肆、作者的做法

茲將作者個人的經驗介紹如下:

  1. 麻醉

    目前所有病例一律採行全身麻醉的麻醉方式,因為便於上止血帶。IV REGIONAL的麻醉方式不予考慮,因為不方便在縫合傷口前,放鬆止血帶以確認有無動脈受損。未來將考慮採行局部麻醉的麻醉方式,因為便於改為門診手術,並且在局部麻醉下,若不慎勾到神經血管時,病人會有反應,較為安全。

  2. 設備

    作者使用的設備是ACUFEX公司的UNICUT SET,須搭配2.7mm的關節鏡操作。手術過程中均打上止血帶,但在縫合傷口前會放鬆來確認動脈是否受損。

  3. 步驟

    神經的傷害較為罕見,但有可能受傷的神經有三:

    1. 切口。

      作者採單入口術式,方法是在遠端腕橫紋上,緊臨著掌長肌腱的尺側,作一公分左右的橫切口。其次用剝離器(dissector)在腕屈繫帶上做出同樣大小的橫切口,然後放入擴張棒(dilator),擴張棒的前進方向須朝向無名指的指尖。有一個簡便的方法可以判斷是否正確進入腕隧道中,就是觀察放入時手指有無曲屈的動作發生。當擴張棒進入腕隧道內時,會擠壓屈指肌腱,造成手指不自主性曲屈。另外,為降低萬一誤入GUYON CANAL所導致之傷害,手腕盡量避免高度背屈的姿勢。

    2. 切法。

      切割橫向腕韌帶前,須先以內視鏡確認其遠端邊緣,然後在內視鏡的監視下,沿著無名指的正中線將鉤刀往腕側回拉。切割時須特別注意橫向腕韌帶中段較為堅厚的現象,而當刀刃接近入口1.5公分左右時,因為橫向腕韌帶已幾乎全部切開,刀刃將極為接近表皮,這時應避免猛然向上抽出刀刃的動作,以免不慎割裂入口處表皮組織,形成T型傷口。

    3. 確認切割完全的方法。

      理想上,整個劃開橫向腕韌帶的過程,均應在內視鏡的監視下進行。但由於要保持內視鏡和刀刃同步進退並非容易,加上橫向腕韌帶的堅厚度又非始終一致,確認切割是否完全即有其必要性。基本上,確認的方法當然以內視鏡直視最為重要。但也有一些間接的檢查方法可供參考:

      Ⅰ.利用內視鏡光源經過劃開處時,透出表皮光線的強弱、均勻程度來判斷;
      Ⅱ.利用擴張棒來探觸,是否仍有緊縮須補行切開之處;
      Ⅲ.利用探針觸探切割處,有否韌帶的纖維殘留;
      Ⅳ.預先在橫向腕韌帶與表皮間插入金屬片,切開深度足夠時,金屬片會顯露出來。

  4. 術後處置

    傷口縫合後,以彈繃加壓包紮24小時,不另外使用夾板作外固定,但患肢在兩週內須避免提取重物。

伍、結語

利用內視鏡輔助的手術是目前外科手術演進的趨勢,腕隧道症候群的內視鏡手術方式的發展正符合這樣的發展趨勢。內視鏡手術方式在視覺範圍上及空間掌握上固然有其本質上的困難,但也正因為認識到這樣的困難,更驅使我們用心去研究解剖構造,尋求更安全有效的手術方法,而這不正是醫學所以進步的原因。

更多文章,請上FB實和復健骨科粉絲團!!
以上資料由骨科林志六醫師提供
參考資料:
  1. David H. Palmer, J. Craig Paulson, Christa L. Lane-Larsen: Endoscopic carpal tunnel release: A comparison of two techniques with open release.
    J of arthroscopic and related surgery 1993:9(5):498-508
  2. Edward Akelman, Arnold-Peter C. Weiss: Carpal tunnel syndrome: Etiology and endoscopic treatment.
    Arthroscopy of the upper extremity 1995:26:769-778
  3. K. Shinya, M Lanzetta, W.B. Conolly: Risk and complications in endoscopic carpal tunnel release. J of hand surgery 1995:20B:222-227
  4. Daniel Nagle, Gerald Harris, Marijoy Foley: Prospective review of 278 endoscopic carpal tunnel releases using the modified Chow technique.
    J of arthroscopic and related surgery 1994:10(3):259-265
  5. Jay Menon: Endoscopic carpal tunnel release: Preliminary report. J of arthroscopic and related surgery 1994:10(1):31-38
  6. John M. Agee, H. Relton McCarroll, Edward R. North: Endoscopic carpal tunnel release using the single proximal incision technique.
    Basic wrist arthroscopy and endoscopy 1994:10:647-659
  7. John M. Agee, Sacramento, Clayton A. Peimer: Endoscopic carpal tunnel release: A prospective study of complications and surgery experience.
    J of hand surgery 1995:20A:165-171
  8. M. Ather Mirza, Eugene T. King: Newer technizues of carpal tunnel release. Orthoped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1996:27:355-371
  9. James C. Y. Chow: The Chow technique of endoscopic release of the carpal ligament for carpal tunnel syndrome: four years of clinical results.
    J of arthroscopic and related surgery 1993:9(3):301-314
  10. John M. Agee, Sacramento, Clayton A. Peimer: Endoscopic carpal tunnel release: A prospective study of complications and surgery experience.
    J of hand surgery 1995:20A:165-171
  11. David J. Bozentka, A. Lee Osterman: Complications of endoscopic carpal tunnel release.
    Advanced wrist arthroscopy and endoscopy 1995:11:91-95
  12. K. Shinya, M Lanzetta, W.B. Conolly: Risk and complications in endoscopic carpal tunnel release. J of hand surgery 1995:20B:222-227
  13. J. Theodore Schwartz, Peter M. Waters, Barry P. Simmons: Endoscpic carpal tunnel release: A cadaveric study.
    J of arthroscopic and related surgery 1993:9(2):209-213
  14. Roman T.Lewicky: Endoscopic carpal tunnel release: The guide tube technique. J. arthroscopic and related surgery. 1994:10(1):39-49
  15. Richard A. Berger: Endoscopic carpal tunnel release: A current perspective. Basic wrist arthroscopy and endoscopy 1994:10:625-636
  16. Mohamed W. Elmaraghy, Lawrence N. Hurst: Single-portal endoscopic carpal tunnel release: Agee carpal tunnel release system. Annals of plastic surgery 1996:36:286-291
  17. J. Theodore Schwartz, Peter M. Waters, Barry P. Simmons: Endoscpic carpal tunnel release: A cadaveric study.
    J of arthroscopic and related surgery 1993:9(2):209-213
  18. M. Ather Mirza, Eugene T. King: Palmar uniportal extrabursal endoscopic carpal tunnel release.
    J of arthroscopic and related surgery 1995:11:82-90
  19. Scott R. Luallin, E. Bruce Toby: Incidental Guyon’s canal release during attempted endoscopic carpal tunnel release: An anatomical study and report of two cases. J of arthroscopic and related surgery 1993:9(4):382-386
更新日期:2010.07.03